池州学院 “人工智能 + 双创” 调研实践团合肥行:探技术赋能路径,绘双创教育新篇
在人工智能加速重塑产业生态的时代背景下,池州学院 “赴合肥‘人工智能 +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 于 7 月 10 日至 15 日走进合肥,开启了一场覆盖多领域、多场景的深度调研。实践团先后走访安徽省科技馆、中国声谷、高校实验室、科技企业、文创园区等 12 个调研点,横跨科技科普、智能财税、AI + 教育、智能制造、文旅融合等多元领域,全方位探寻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的融合路径,为高校实践教育注入鲜活的产业经验。
科技赋能多领域:见证 AI 重塑产业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的足迹遍布合肥科技创新的核心场域,从基础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应用,勾勒出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清晰图景。
科技科普领域的探索揭开了 AI 的 “神秘面纱”。在安徽省科技馆,成员们通过 “小球旅行记” 互动装置理解力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在人工智能展区与智能机器人对话,在模拟驾驶舱体验虚拟现实与 AI 的结合。“这些体验让抽象的技术原理变得可触可感,” 团队成员胡自强说,“也让我们意识到,创新往往源于对基础科学的灵活运用。”
图1赴合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在安徽省科技馆合影
智能语音与交互技术的突破展现了 AI 的 “生活化潜力”。在中国声谷,智象未来的 AIGC 平台仅需语音指令就能生成客厅装饰方案、家庭聚会短视频脚本,让成员们直观感受生成式 AI 的应用场景;咪鼠科技的智能鼠标凭借 95% 的方言识别准确率、多语言实时转换功能,颠覆了传统办公模式。“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每一步都需要精准对接用户需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邓耀辉感慨,“这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技术 + 场景’的双维思考框架。”
图2赴合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在中国声谷合影
财税与教育领域的智能化转型凸显效率革命。合肥亿当家财税的智能系统通过 OCR 识别技术,3 秒完成单张发票信息提取,8 分钟处理 1000 张进项发票,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近 20 倍,降本率超 70%;其智能风控模块能识别 98% 的税务风险点,让 “技术防错” 成为可能。在教育领域,高校三创园的 AI 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千万级题库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尹智教育的智能编程平台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钱坤智能的教学机器人融入情感计算技术,实现 “因材施教” 的智能化互动。
图3赴合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亿当家财税负责人座谈交流
智能制造与前沿研发展现硬核科技实力。合肥工业大学情感计算实验室的护理机器人能通过语音、表情识别用户情绪,中航工业洪都联合实验室的仿人机器人凭借动态平衡算法突破短跑世界纪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优化、智能仓储物流系统(仓库空间利用率提升 30%)等案例,则呈现了 “产学研协同” 推动技术落地的完整链路。
图4赴合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在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调研
文旅融合领域的创新让传统文化 “活起来”
合柴 1972 的 AR 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让游客 “穿越” 到不同年代;安徽省博物院的 XR 体验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通过智能导览和虚拟修复互动,让圆明园兽首等文物焕发新生命力。“当 AR 复原的老厂房与眼前的文创空间重叠,这种时空对话太震撼了,” 团队成员说,“这让我们看到 AI 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图5赴合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在合柴1972门口合影
实践育人显成效:从产业调研到教育转化的闭环探索
此次调研不仅是 “观察之旅”,更是 “成果孵化之旅”。实践团以 “问题导向” 梳理经验,推动调研所得向教学实践转化。
在知识转化层面,团队已着手整理《人工智能 + 行业创新案例集》,涵盖智能财税系统降本模型、AI 学情分析算法逻辑、情感计算技术应用场景等,计划纳入 “人工智能 + 商科”“AI + 教育” 等课程体系。针对亿当家财税的转型经验,成员们设计 “校园微型企业智能财税模拟系统”,将企业真实业务场景转化为教学实训项目。
图6 赴合肥“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调研实践团在合肥工业大学情感计算实验室合影
在合作共建方面,实践团与多家单位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与亿当家财税计划开展“智能财税实操工作坊”,让学生接触真实业务流程;与尹智教育、钱坤智能探讨共建联合实验室,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合肥工业大学相关实验室沟通共享情感数据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撑。
在能力提升维度,跨专业组队模式展现优势:电子信息专业解析技术原理,财务管理专业测算商业价值,统计学专业分析数据应用,这种多元协作让调研成果更立体。“在讨论智能教育设备的市场潜力时,理工科同学关注技术可行性,文科同学则聚焦农村教育需求,” 带队老师张群说,“这种思维碰撞正是创新创业需要的‘跨界视角’。”
创新创业新启示:扎根产业土壤的实践思考
“从实验室的算法到菜市场的发票识别,AI 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问题。” 总结会上,邓耀辉的发言引发共鸣。此次调研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不是 “空中楼阁”,而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 亿当家财税的转型印证了 “传统行业 + AI” 的升级潜力,尹智教育的产品迭代揭示了 “用户视角” 的重要性,合柴 1972 的文旅创新则展现了 “文化 + 科技” 的融合魅力。
实践团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完善 “技术研学 — 需求调研 — 项目打磨” 的实践路径,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学校构建 “人工智能 + 多学科” 的课程体系。“只有让学生深入产业一线,才能让创新真正扎根于现实土壤,” 带队老师说,“这也是我们开展‘人工智能 + 双创’实践教育的核心目标。”
从科技展馆的好奇探索到企业车间的深度体验,从实验室的技术研讨到文创园的场景创新,池州学院实践团的合肥之行,不仅记录了人工智能重塑产业的生动轨迹,更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找到了 “产业需求 — 高校培养 — 人才输出” 的衔接密码。未来,这些探索将持续转化为育人动能,让更多青年在 “人工智能 +” 的浪潮中找准方向,实现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