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旧改重新爆发,如箭在弦。
开工首周,广州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市住建设局负责人明确:今年将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计划推进12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力争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密锣紧鼓地,2月6日,广州自规局发出重磅公告,公开《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全文74页,十章40条,广州旧改新周期的政策迭代优化,引导城市更新工作有序开展。
我们来看看,接下来城市更新会怎么开展?各区目标如何?
15年,300平方公里,297条村
《规划》立下城更总目标:至2035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
拟推进旧村庄旧城镇全面改造与混合改造项目297个。
从国土空间格局维度,划分三区循序推进:
中心城区核心区>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区>外围地区
从土地功能维度,按照项目功能性优先级推进:
已批在建/已批未建、“十四五”重点项目等>南沙新区、东部综合门户、北部增长极、广佛高质量 发展融合试验区等>周边城区、外围地区乡村、新城新产业区
图:广州自规局
改造方式上,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种更新方式并举。
微改造约120平方公里,维持现状格局,加以改变功能、整饰修缮、完善公共设施等。
旧城镇混合改造约15平 方公里,以“留改拆”并举方式推进。
旧村庄全面改造约135平方公里,以拆除重建方式,对低效存量用地进行再开发或对低效存量用地实施生态修复、土地复垦。
黄埔70村旧改提速
番禺花都100+工业旧区迎新生
具体到区域,我们可以分旧村庄旧城镇、村镇工业集聚区两大部分看。
《规划》指出,全市拟推进旧村庄旧城镇全面改造与混合改造规模约160平方公里。
其中,黄埔面积最大,占全市改造面积的17.5 %。
越秀区 约5平方公里
海珠区约14平方公里
荔湾区约17平方公 里
天河区约15平方公里
白云区约27平方公里
黄埔区 约28平方公里
花都区约11平方公里
番禺区约16平方 公里
南沙区约9平方公里
从化区约7平方公里
增城区 约11平方公里
从涉及村落数量上看,黄埔依然独占鳌头,涉及70条村,占全市23.6%。
至2035年,拟推进旧村庄旧城镇全面改造与混合改造项297个。
越秀区8个(旧村4个、旧城4个)
海珠区13个(旧村12个、旧城1个)
荔湾区23个(旧村20个、旧城3个)
天河区19个(旧村18个、旧 城1个)
白云区26个(旧村24个、旧城2个)
黄埔区70个(旧村67个、旧城3个)
花都区28个(旧村28个)
番禺区34个(旧村33个、旧城1个)
南沙区27个(旧村27个)
从化区24个(旧村24个)
增城区25个(旧村24个、旧城1个)
297条村,旧改目标如何拆分,总的来说五年一个节点,分步有序稳妥推进:
除了黄埔外,广州市十区:
2021-2025年拟推进项目96个(旧村87个、旧城9个),
2026-2030年拟推进项目65个(旧村63个、旧城2个),
2031-2035年拟推进项目66个(旧村64个、旧城2个);
黄埔区结合实际情况,2021-2035年分步有序拟推进项目70个。
将黄埔单独拎出,考虑一方面涉及数量庞大,二来黄埔城更此前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都走在全市前列,与其他各区实际情况不同,完成速度可在15年框架内前期适当提前、后期适当放缓,合理安排。
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等传统制造业聚集老区来说,村镇工业集聚区一直是存量土地在盘活的大难题。
上述三区,村镇工业集聚区面积占全市81%。集聚各类中小微企业约20万家。
《规划》也提出了结局方案,以腾挪创新产业空间。
2025年前,全市计划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项目246个、总用地面积约1538公顷。其中:
海珠区13个、约96公顷
荔湾区11个、约46公顷
天河区22个、约74公顷
白云区5个、约188公顷
黄埔 区31个、约150公顷
花都区46个、约325公顷
番禺区55个、约254公顷
南沙区57个、约192公顷
增城区6个、约213公顷
采取政府收储约363公顷,单独改造约454公顷,纳入旧村改造约273公顷,微改造约443公顷,淘汰关停约5公顷。
空间改造,还将伴随引导传统产业升级。
去年疫情,因居住密度被推上舆论浪尖的康鹭片,正在迎来“新生”。《规划》提及,海珠区 TIT 纺织服装创意园旧厂改造 坚持“留改拆”并举,后续通过空间高品质化,去旧迎新,吸引服饰时尚设计、互联网科技企业,转型高价值园区。
参与主体: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由于各种原因,广州一度旧改被质疑走上“国进民退”格局。《规划》来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依然占重要位置,“国进民退”并非所愿。
文中提及,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政府主导,发挥重点引领作用,市场参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畅通社会资本参与路径。
体恤目前房企资金压力,未来还将鼓励探讨更轻资本、灵活的参与方式。
这些项目优先改造
涉及这10条不能大拆
《规划》单独辟出一章,浓墨重笔提“严守历史文化底线”。
历史文化保育,历史资源传承活化,将成为未来15年城更工作的底色。
同时,提出“正负面项目清单”概念,
“十四五”项目、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交通枢纽等重点项目享受“优先改造权”:
不符合历史文化、生态等规划,原则上不列为全面改造: